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电视剧《浴血荣光》的热播,人们的思绪也纷纷被拨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激情澎湃的土地革命战争岁月中。
抛开剧中有争议的情节不谈,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战斗的毛主席,却极少碰枪,除了建国后视察部队期间留下的那段影像外,官方记载中的唯一一次就是1929年春天的大柏地之战了。
图片
1964年全军“大练兵”时毛主席持枪照片
从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人民军队不知遭遇了多少重大风险和危机,有时甚至要面对濒临倾覆的局面,但似乎又很难找出一场能与大柏地之战在地位和意义上完全媲美的战斗,以至于诗人元帅陈毅曾称其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要知道,此后红军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不乏龙冈之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经典战例,均被毛主席本人写进自己的诗词中,在红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为何唯独大柏地之战会被陈毅元帅称之为“最有荣誉的战争”呢?其中又有何特殊之处?
红军主力出井冈山,围魏救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全国上下一片低潮,毛主席领导一部分武装力量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
之后,在经历了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他果断改变战略,采取“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方针,主动率起义军登上井冈山,建立起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然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江西、湖南的反动派部队就始终没停止过对根据地的“围剿”行动。好在有毛主席和之后会师的朱老总等人同心协力、默契配合,一次次粉碎了国军的进攻。
不过,在敌强我弱的境况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内部经济困难,外部大批国军包围封锁的情况下,新成立的工农红军该何去何从,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
图片
井冈山地区俯瞰图
1929年1月上旬,毛主席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传达和讨论六大决议和当前形势,以及如何粉碎第三次“会剿”和解决经济困难等问题。
会上,红军指战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固守井冈山,依托有利地形继续跟国军打游击;也有人主张撤出井冈山,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经过最终讨论,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的方针,由彭德怀和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留守井冈山,朱、毛率红4军主力28、31团和特务营、独立营共3600人出击赣南,以“围魏救赵”的策略吸引包围井冈山的国军回援,缓解根据地的压力。
同年1月14日凌晨,红4军主力从井冈山茨坪、小荇洲出发,经遂川向赣南进军。为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全军放弃大路而只走崎岖险峻的小道。
就这样,经过一整天的急行军,红军在天黑时来到大汾镇国军的封锁线外。顺利占领大汾后,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整又继续南下。
红军在沿途中还散发着由毛主席起草后印制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以此来宣传红军的宗旨和政策,扩大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引诱国军前来追击,以解井冈山之围。
有关红军主力下山的消息,时任国民党湘赣“会剿”军代总指挥的何键早在1月16日就已知晓。为此,他还急电老蒋称,准备用两个旅来追剿红军主力,并用四个旅分三路继续进剿井冈山。
图片
湖南军阀何键
不得不说,何键的这一手确实够毒辣。如此一来,毛主席等人原定的以红军主力牵制和吸引敌军的“围魏救赵”计划就要打折扣了。
更为严峻的是,红军主力在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就已经面临无根据地固守、无群众支援的尴尬局面,且一路不断遭遇敌军的围追堵截。
疲惫之师转战粤赣,险象环生1月24日,国军李文彬旅向大庾发起进攻,由于红军事先没有得到任何情报,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仓促应战,遭到失利,独立营营长张威不幸牺牲。
由于战前没有察看地形,面对兵力和装备优势的国军,一时间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的28团团长林彪,打算率部撤出战斗。关键时刻,毛主席和陈毅果断将28团又拉了上去。
全团官兵利用墙角、房屋等障碍物节节抗击敌人。为毛主席等人和正在分散做群众工作的部队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不过,红军主力也因此“行不成行,列不成列”。
毛主席的警卫员找不到毛主席本人,而毛主席本人也找不到朱老总,28团党代表何挺颖更是因此战而身负重伤。从这时起,一直到2月9日,红军都处于被国军紧追不舍、无法得到休整和补充的困难时期。
所幸此前在大庾时就已经确定,一旦有紧急状况,部队就到广东南雄东北的乌迳集合。因此,被打散的部队便向乌迳前进,沿途还用吹号互相联络。最终,主力部队在乌迳、大塘铺一带会合并宿营。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红军战士
连日来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连续急行军,红军战士们早已是疲惫不堪,好不容易能得到,却还没等到烧火做饭,就收到了地方同志报告敌军已经逼上来的消息。
尽管已是疲惫之师,但情况紧急,朱、毛在短暂考量后立即决定连夜转移。为避免引起敌人发觉,部队在行军中严禁发出声响,趁着黎明前的黑暗悄悄行进,迅速脱离险境。
次日一早,敌军在红军前夜休息的地方扑了个空。事后,毛主席谈到这件事时,无不充满感慨:
“一个地方党支部、一个人、一封信拯救了我们党,拯救了整个红军,足以说明那时红军面临的是怎样的危险处境。”
不过,由于江西全南、龙南、定南地区多土围子,当地地主武装又不断向红军袭击,部队行动极其困难。朱、毛命令部队以营为单位,轮流阻击敌人,掩护大队昼夜兼程向有地方组织活动的寻乌地区前进。
1月底,部队在寻乌圳下宿营。次日凌晨,部队以红31团为前卫、军部和特务营居中、红28团为后卫向项山前进。就在31团已出发,特务营也已撤掉岗哨时,国军第5师第15旅追了上来。
由于居中的特务营哨兵已撤,敌军很快从中间将队伍阻断并包围了红4军军部。乘着天色朦胧,毛主席从后门、陈毅等人从前门先后突围出去。朱老总率少数人用仅有的冲锋枪分散突围,在敌人的追击下最终带着1名战士脱险,但妻子伍若兰却不幸被俘,后在赣州被反动派杀害。
大柏地巧妙设伏兵,一战定局1929年2月9日这天,正值农历除夕。朱毛红军主力兵不血刃的直取瑞金。但刚一驻扎下来,敌军又尾随而至。无奈之下,部队只得于当夜转移到距离瑞金以北约30公里的大柏地。
图片
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与朱德
2月10日清晨,朱老总原本是要令部队继续转移的,但此时的红军战士们心中都憋着一团火,尤其是担任前卫的第31团3营战士群情激愤,坚决要留下来同追击的国军拼死一战,彻底打垮敌军。
时任3营营长的陈明和党代表罗荣桓立马向朱、毛报告了这一情况。二人权衡再三后,联想到大柏地一带地形险要,高山耸立、林木丛生,正是一块适合伏击的天然地域。再加上尾追的敌军刘士毅所部轻敌冒进,正好便于红军出奇制胜。
随即,朱、毛让部队在大柏地两侧的麻子坳山地设伏,同时让几名伪装成挑担伙夫的战士立在路旁,到时候见到敌军就跑,将其引入伏击圈中。
当天下午,一路紧追不舍的刘士毅部2个团果然进入红军伏击圈中。下午3点,战斗正式打响后,由于红军弹药紧缺,很快就打光了,指战员下令冲入敌阵,同敌军展开肉搏。
一时间,刺刀、枪托、木棍、石头都成了红军战士们的有力武器,连一向不碰枪的毛主席也罕见的提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军发起冲锋。
至次日下午战斗结束,红军共歼敌800余人,缴获重机枪6挺、步枪800余支和大量弹药。战士们平均每人要背三两支枪,连毛主席本人也顺手背起了一支长枪。
大柏地之战是关乎红军存亡的一次关键战役,为后面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极端困境中,红军凭借强大的革命精神和不畏生死的作战风格,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至于陈毅在后来发给上级的报告中评价道:
“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粮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人在血泊中挣扎,始获得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图片
红军时期的陈毅
四年后的1933年夏天,因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的毛主席,回忆起昔日浴血奋战的往事,不禁触景生情,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